010-84164736


航空应急医疗救援 他国经验/发展现状/飞机/市场前景

来源:方圆通航                   发布日期:2018-8-22

所谓航空应急医疗救援,就是使用装有专用医疗救护设备的飞机或直升机,为抢救患者生命和紧急施救进行的飞行服务。

他国经验

作为一种基本保障,早在几十年前固定翼飞机就已应用于航空医疗救援,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拥有成熟的运营体系。以美国为例,其发达的航空救援体系非常值得我国借鉴。

从救援主体上来看,美国具备全世界最强大的航空救援力量,主要包括空军、民用航空巡逻队、各州的航空救援力量及其他社会搜救力量等。

1956年,美国颁布的《全国搜索救援计划》中明确规定,美国空军为本土范围的陆上航空搜救执行机构,通过空军救援协调中心(AFRCC)协调政府、军方、各州搜救机构和拥有航空能力的企业、组织。

当然,空中救护服务运营商在救援力量中也占了很大一部分。据统计,美国目前有100多家专业的空中救护服务运营商,拥有空中医疗救护固定翼飞机(含公务机)超过1000架,每年转运超过70万架次。其中美国最大的空中医疗转运公司Air Methods的业务覆盖美国48个州,共有300个转运服务基地,机队规模达450架(包括直升机和固定翼),每年空中转运10万次以上。该公司目前主要营运两种模式:一种是基于社区的服务,一种是基于医院的服务(HBS)。美国航空救援的发达,通过其空中救护服务运营商的繁忙程度便可窥见一斑。

从行业监管来看,在美国是由联邦航空局(FAA)制订飞行器运营方针政策,负责对飞行员及非医疗设备的认证和监管。此外还要遵守美国联邦航空条例FAR135部中空中救护的相关规定。而医务人员的从业许可、专业护理水平考核、医疗装备认证及航空用药的安全标准则由美国当地的卫生部门负责监管。只有在以上所有项目合格的情况下,卫生署才会颁发“空中救护许可证”。

从费用上看,美国有完善的保险保障,尽管每次使用空中医疗救护的费用昂贵,但费用的支付通常会由病患的保险公司结算。另一种途径是会员制,只要会员每年缴付一定金额的会费,便可免费享受一次空中医疗救护服务,而相比较含有空中医疗救护服务的保险产品,会员制的产品对于病患的病情没有严格的限制,会员在住院后便可申请空中医疗救护服务。

目前,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日本、挪威、芬兰、澳大利亚发达国家等都已建立较为成熟的航空应急医疗救援体系。

我国现状

我国航空医疗救护早期由军方或政府承担,90年代金鹿航空开始了航空医疗转运的业务。近年来,航空医疗救援在我国虽然受到较高关注,但整体行业仍处于起步和初期培育阶段,市场规模小,每年飞行量约为1000小时左右,仅占我国通航飞行量的0.13%,直接运营收入不到1亿元。多方主体正谋划航空医疗救护市场,传统的通航企业如金鹿、华彬正寻求广泛合作,有些医疗机构也在积极布局,如北京红十字会、西京医院、江苏的明基医院、河南的宏力医院等也在当地开展此类业务;上海金汇通航拟在全国构建高端航空医疗救护网络,山东麦特集团利用自己的汽车客户渠道,开始构建覆盖山东全省的空中救援体系。

截至20164月,我国经专业改装的医疗救护航空器共有约16架,其中固定翼6架,直升机10架左右。

目前,专业用语医疗救护的飞机(直升机和固定有飞机)规模超过70架。

从事应急医疗救援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医院、通航运营商、保险公司和一些投资机构。2017年,全行业医疗救护共飞行1375.44小时。

使用飞机

固定翼飞机(含公务机),凭借其高效、灵活、快捷和舒适的特点,经过专业改装被广泛应用于航空应急医疗救援中,因此常被称为“空中救护车”。它既能满足洲际转运又可以执行中短程的急救任务,是航空医疗运输的主力军。

直升机能够垂直起飞降落(“点对点”飞行)、不用大面积机场(无需跑道),广泛应用于应急救援,能快速到达水、陆路不可通达的作业现场,实施搜索救援、运载物资和伤员、空中指挥等项工作,是航空应急救援的核心装备。

实际上,“空中救护车”包括旋翼机(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公务机)两种类型。诚然,在转运病患过程中,直升机拥有可以实现“点对点”飞行、无需跑道等众多优点,但其飞行半径受限制,通常只有500km左右,加上舱内空间相对小,导致救护设备、药品数量及人员的载荷极为受限。固定翼飞机不仅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而且飞行速度更快、更平稳,也更舒适。

由于目前国内通用机场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并且大部分通用机场的跑道在800米以内,甚至是600米以内,为此现阶段主要采用直升机进行一定范围的航空医疗救援,更大范围的航空应急救援则采用固定翼飞机(含公务机)。方圆通航代理的海岛人飞机能够在短距离跑道上起降,其飞越50英尺(15.24米)障碍物的起飞距离为1166英尺(355米),着陆距离为980英尺(299米),这样的性能在此级别机型中实属惊人并且完全能够在国内的大部分通用机场完成起降,甚至是一些崎岖和恶劣的地区,如积雪的冻原、偏僻的湖泊、丛林里的矿区……海岛人飞机都可以实现良好的起降。未来,伴随着国内通用机场的不断建设和完善,越来越多的固定翼飞机(含公务机)将加入到航空医疗救援和转运中,以增加医疗救援服务范围和增强医疗救护服务能力。

积极作用

能够有效提高病患的存活率。国际医疗统计表明,重伤者中,2/3的人会在30分钟之内死亡。如果受伤者在15分钟内得到良好的救护和治疗,80%的人会保住生命。航空医疗救护可以有效节约医疗时间、有效提升医疗处理质量同时有利于后期进一步医疗处理;

最为安全的医疗救护方式。数据证明航空医疗救护的事故率远低于地面救护车救援;

效率优势明显。根据英国一项研究测算,一架空中救护车的运营成本是地面救护车成本的8倍,但其响应服务范围却是后者的17倍。

所以,为应对错综复杂的各类灾害和灾难,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地安全,特别是日常频发的小规模事故灾难和医疗救助事件,运用直升机、固定翼这种及时、快速、较少受地域和交通环境限制的救援运输工具开展医疗救护是十分有效和必要的。

庞大市场

航空应急医疗救援符合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导向,能够释放市场潜在需求,将成为我国通用航空新阶段发展的重点,最有可能成为通用航空的下一个蓝海。

国家对航空应急医疗救援高度重视,连续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重视与扶持航空应急医疗救援的发展:早在2012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4号)中,就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医疗救助等新兴通用航空服务;到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多处提到对航空医疗救护的支持;国家卫计委也提出了“启动海陆空立体化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建设”的工作要求,并正式开始编制《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三五”规划》。

未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航空医疗救护的强烈需求,除了抗震救灾等非常态的紧急救援,常态的需求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一是重大活动保障,如冬奥会等重大体育赛事、重要会议等人群集聚的活动;二是道路交通救援,我国的汽车保有量超1.5亿辆,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近20万,道路交通的援助救护需求日趋强烈;三是特殊消费群体类,比如中国驻外人员、境内外游客以及各国政府驻华人员、企业高管等;四是民众民生健康保障类,日常生活中的突发重危病情形。

参照国际经验,结合国情,我们对未来航空医疗救护在中国的发展做了预估。到2025年,如果我国能建成中等水平的航空医疗救护覆盖体系,所需要的专业医疗救护固定翼飞机约为150-200架,直升机1000-1300架,机队市值将在400-500亿元,到2025年中国每年将使用飞行器救助30万人次,直升机降落高速路救援成为常态,直接运营收入达80亿元人民币。如进一步测算其关联的拉动效应和社会效应,市场规模接近千亿元。

联系我们
  • 邮件:sales@bjfyga.com
  •            helen@bjfyga.com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望京东路锐创国际中心B座1418